轉自:長安街知事
低頭盯著屏幕,時而眉頭緊鎖,忽又莫名傻笑……有網友稱,家中老人最近常是這種狀態,隨即引來大片共鳴。
從閃婚老伴竟是豪門,到代駕老爹王者歸來,再到27歲總裁愛上50歲保潔大姐,一段時間以來,中老年題材微短劇席卷各大平臺,多部作品播放量高達數億次。鐵粉們不僅吃飯看、坐車看、遛彎看,更砸出大把真金白銀刷劇。
微短劇何以讓銀發族這般“上頭”?這包“電子榨菜”究竟有無副作用?
(一)
2020年起步,2023年井噴,算起來,微短劇這股風吹得挺久了。
一分鐘知曉劇情,兩分鐘情節跌宕,三分鐘上演重生復仇……幾年過去,流水的短劇多半還是這種路數,如果非要說有什么新意,恐怕就是前任更“渣”了、情敵更“茶”了、上司更“虐”了。
如今轉到老年人這條賽道上,也無非是打工小妹變保潔大姐、窩囊贅婿變老實大叔,最多加上些“整治不肖子孫”等定制橋段。演員的年齡上去了,人設卻換湯不換藥,本質上還是在家長里短里找狗血沖突。
數據顯示,今年微短劇市場中,40歲至59歲用戶占比為37.3%,60歲以上用戶占比為12.1%。“說起來無腦,看起來真香”,忙碌的年輕人都招架不住土味攻擊,同樣有情感需求且時間相對寬松的老年人被拿捏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
弗洛伊德在《創作家與白日夢》提到,“小說中所有的女人都愛上了主角,這種事情很難看作是對現實的描寫,但是它是白日夢的一個必要成分。”
客觀來看,無論是逆襲反轉還是成長復仇,這些本子并沒有逃脫最經典的敘事結構,但不同的是筆墨的比例。
比如,經典武俠中,主角跌落山崖總能“撿”到武功秘籍,但功成名就前要經歷不計其數的磨難;長篇小說里,反面角色或許面目可憎,可往往也會呈現其心路歷程和多面人性。
相比之下,微短劇只截取故事中最“爽”的那些片段,沒有邏輯推理,也無需鋪墊對白,這種掛一漏萬的模式,更能迎合人性中渴望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弱點。
比如,主角的富豪父母是“一夜回國”的、死心塌地的追求者是“從天而降”的,惡毒反派上一秒還在耀武揚威,下一秒馬上痛哭流涕,那些所謂“不重要的過程”統統被一筆帶過了。
對于受眾來說,接收這樣的文化快餐就好比“嗑瓜子”。有了第一顆就有第二顆,吃到瓜子仁的“快感”作為一種即時反饋,讓人欲罷不能。等到回過神來,時間早已流逝了一大把。
特別是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以秒計時的微短劇更容易嵌入日常,讓我們的大腦一直處于最直白的興奮中。因此,雖然人們明知情節不切實際,也承認內容毫無營養,但就是根本停不下來。
(三)
當然,人人都有霸總愛,某種程度上也是定向投喂的結果。
有人發現,很多微短劇刻意弱化演員、編劇、導演等影視作品中最基本的要素,甚至不建設基本的演員條目,也從不在相關評分網站增加基礎信息。觀眾對此似乎也沒什么意見。若是傳統影視作品出現魔改劇本、演技拉胯等操作,不僅主創團隊會被噴得體無完膚,后續作品恐怕也會連帶遭到“拉黑”。
兩相對比,恰恰反映出市場對微短劇的期待很低。在人們的潛意識中,簡短等于內容單薄,下沉意味制作粗糙,這部不滿意“一個滑屏”就可以投入到下個故事中。
資本抓住了這種“寬容”心理,“7天寫完劇本”“一周拍完100集”,反正投資低、周期短、口碑翻車風險小,就瘋狂卷量、大鋪攤子,企圖將男女老少“一網打盡”。
另一方面,對廣告商來說,通過微短劇進行品牌植入和合作推廣,比傳統媒介具有更高的轉化率和接受度,平臺為了用戶黏性也樂意反復推送“猜你喜歡”。
2023年,我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373.9億元,同比上漲267.65%,預計2024年市場規模將超過500億元,2027年將達到1000億元。會員訂閱、廣告解鎖、平臺采買、流量分賬、電商帶貨……多元盈利方式催動各方跑馬圈地,也造成了微短劇市場野蠻生長的局面。
(四)
娛樂是人類的本能,滿足多元娛樂需求是社會進步的寫照。事實上,從“沙發土豆”到“鼠標土豆”,每個時代都有讓人上癮的糖衣炮彈。
幾秒鐘的短視頻、幾百字的搞笑梗、幾分鐘一局的游戲……“刷刷刷”“點點點”早已成為某種常態,就算沒有微短劇,也會有各種碎片化信息不斷撕扯我們的時間。以此作為生活調劑當然無可厚非,但過分沉溺其中一定不是好事。
于個人而言,說浪費精力金錢或許有人根本不在乎,說容易罹患“信息孤獨”“信息上癮”等心理困擾,可能也太過空洞。但微短劇所塑造的擬態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特別是在情緒價值成為商業風口的今天,“思維剝削”其實正在不斷上演。一味沉浸在“以我為主”“不服就干”的幻夢中,很容易丟失對現實生活的認知。對成功的定義唯躺平致富,對幸福的感悟唯眾人追捧,種種錯覺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影響我們的選擇。
以更大視野來看,與食物一樣,信息也是自古以來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接收什么、如何接收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當消費主義、泛娛樂化等思潮盛行,并通過強勢的市場化方式大行其道,消解的將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五)
有人說,造夢可以逃離現實,更應該創造現實。
微短劇作為一種文化業態,進行著公共傳播,也必然要體現自己的價值導向。一門心思依靠人性弱點賺錢,全然不顧社會影響,這種發展觀是不健康也不可持續的。
今年以來,微短劇正式進入“全備案時代”,各大平臺也集體下架若干批導向不良內容。內外部約束都在收緊,“微”而不弱、“短”而不淺、“劇”有品質,已成為行業內部的發展共識。
隨著專業團隊紛紛入局、科班演員加盟出演,行業內也正涌現出一批“走心”的佳作。比如,《中國神話》里人工智能影像生成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精美畫面對上古經典神話傳說進行了別樣呈現;《我的歸途有風》講述主人公回到家鄉、尋找自我的故事,同時展示生活與非遺美食文化的融合……縱觀這些在“總裁”“夫人”中殺出重圍的作品,都充分發揮了傳播優勢,既不刻意拖沓,又能做到邏輯自洽、言之有物。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越是熙熙攘攘、吵吵鬧鬧,越需要有人堅持長期主義,做“難而正確”的事。
輕風好揚帆。眼下,微短劇不僅融入日常生活,也在豐富媒體的業務形態。文旅宣傳、國際傳播、知識科普……事實證明,微短劇不一定非要當“電子榨菜”,也能成為新的精神食糧。放下 “霸總愛上我”這套往前走,微短劇以及“微短劇+”方能真正在數字時代闖出一片新天。
圖源:視覺中國,撰文:關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