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曝光了多家外賣店鋪食品安全問題:有的外賣店證照是租的、照片是假的;有的店鋪,幾十家共用一張“美食城”的營業執照;還有的甚至和廢品站開在一起,衛生條件令人作嘔。這樣的店鋪卻能登上外賣平臺的“放心點榜”。目前,曝光的多家臟亂外賣停業整改,相關部門已立案調查。也由此,“幽靈外賣”這一概念被更多網友知曉,它指的是外賣店在平臺上對外展示的地址信息查無此地,或是一個地址被多家外賣店鋪共享。
新聞中強烈的視覺沖擊,引發眾多網友的擔憂和憤慨。呈現在消費者眼前的是高分店鋪,實際卻有可能是一家無證餐廳;線上的照片環境華麗、菜品誘人,現實卻操作簡陋、衛生堪憂。線上頁面內往往還附帶一行不易察覺的小字:門店“圖片僅供參考”。這種大相徑庭的反差,可謂妥妥的外賣“照騙”。
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外賣以其方便、快捷,成為人們日常就餐選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5.45億人,占網民整體的49.9%。普及的外賣早已嵌入到人們的生活中,而外賣行業每一次亂象曝光,都會牽動人們的神經。
由于線上訂外賣的虛擬性,消費者選擇外賣商家只能依賴平臺推薦、照片、評分、評價。“幽靈外賣”帶給人的這種反差感,證明了這樣的路徑依賴或許并不可靠。讓人疑惑的是,這些售賣“幽靈外賣”的“影子店鋪”是如何通過審核的?線上線下環境又為何大相徑庭?共享執照的店鋪又是如何獲得高評分的?一連串的問號等待被回答。
出現這樣的亂象,平臺可謂難辭其咎。作為連接商家和消費者的橋梁,外賣平臺在審核商家資質、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一般來說,外賣店鋪入駐前,平臺需對商家的營業執照、真實經營地址進行考察,嚴格審核。
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平臺卻存在審核不嚴、監管不力的問題。顯然,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平臺放松了對商家資質的審核標準,甚至默許了商家共用執照等違規行為。在相關曝光報道中,甚至有自稱為某外賣平臺區域負責人唆使經營者“證照作弊”的事實。這種短視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破壞了平臺的聲譽和長遠發展。
“幽靈外賣”的出現,是對外賣行業的一次嚴厲拷問,也是對監管體系的一次深度體檢。平臺在外賣餐飲安全中擔負著重要的監管責任。《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和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食品安全責任。
在這場舌尖上的信任危機中,外賣平臺不能隱身,要履行好主體責任,對入駐店鋪的資質和真實性負責。除了常規監管外,實地復核和現場考察也必不可少,比如鼓勵外賣員在取送過程中進行食品安全監督,發現問題及時“預警”。同時,監管部門應創新監管方式,強化網絡餐飲經營監管手段措施,暢通社會監督反饋通道,對訂餐平臺及商家實施規范化管理。
吃一餐放心的外賣是消費者最樸素的訴求。莫讓劣幣驅逐良幣,勿讓外賣亂象侵蝕消費者對外賣商家和平臺的信任。只有監管部門、平臺、商家和消費者等多方共同努力,守牢食品安全底線,構建一個安全、透明、有序的外賣消費環境,才能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