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錦緞
上周查資料,發現大基金三期成立了,目前尚未投資任何一家企業。
之后再查資料,發現梁孟松最近更低調了,除了任職聯合CEO外,查不到任何消息。
比較搞笑的是,我查到一篇有關梁孟松的文章很好看,看到一半才發現居然是我寫的。
我預言到極端情況下,先倒下的會是蘋果、英特爾、高通,現在英特爾已經搖搖欲墜了。最近外媒稱,ARM擬取消對高通的授權許可,這也是一個信號。
2024年的手機芯片市場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手機芯片第一名是聯發科,第二名是高通,第三名是蘋果,第四名呢?
不是三星,而是紫光的虎賁(虎賁的最大客戶是傳音),三星被虎賁踢到了other。
2020年6月,在中國芯片行業的至暗時刻,我寫了這篇文章。當時認為5年后(2025年左右)會有突破,事實證明,比我想象的還要樂觀。
附全文如下:
2017年12月27日,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據了解,目前大陸有關部門已核發269萬本卡式臺胞證。
之后,官方不再披露臺胞證數量。保守估計,如今至少有300萬臺灣省民眾取得了臺胞證,也就是說,超過十分之一的臺灣省民眾在大陸學習、生活和工作。
其中,最優秀的,應當是梁孟松、高啟全和張汝京。
梁孟松,現任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執行董事。原臺積電研發部領導人,原三星研發部總經理。
高啟全,現任長江存儲(紫光集團旗下)執行董事長。原臺積電第一個晶圓廠廠長。
張汝京,中芯國際創始人,現任青島芯恩半導體董事長。原世大半導體(被臺積電收購)創始人。
在時代的洪流中,聰明人會選擇追隨歷史的車輪。
可以說,在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退休后,臺積電的半壁江山,已經來到了大陸。無論國際風云變幻,現在多么陰云密布,但未來的曙光,已經無比清晰。
一、從港積電到中芯國際
張忠謀曾經和英特爾創始人之一、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杰克·基比英一起在德州儀器共事并成為朋友。后來杰克·基比英創業成立了英特爾,張忠謀被提拔為德州儀器消費電子的總經理。
一心專注芯片的張忠謀不愿意繼續負責消費電子,于是1983年回到臺灣,創立了著名的臺積電。
如今,全球一半以上的高端芯片都在臺積電代工。
1997年,同樣也在德州儀器工作的張汝京,因DRAM部門被砍掉而回臺灣創業。他創立了世大半導體,很快成為臺灣第二大半導體公司。
2000年,張忠謀斥資50億美元在資本市場收購了世大半導體,當張汝京得知該消息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他憑借個人號召力,帶領300名臺積電和世大半導體的經營北上,到上海創立了中芯國際。
在去上海之前,還有一個小插曲。
當時董建華先生任香港特首,張汝京找到董先生,想在香港投資建一家半導體公司。
董先生正在因為香港過度依賴房地產而頭痛,和張汝京相談甚歡,于是雙方一拍即合,連名字都定下來了:港積電。
沒錯,就是對標臺積電。
可惜,著名的李嘉誠先生插手該項目,硬生生把一個高科技項目做成了房地產項目。
與此同時,上海開出了優異的條件。2000年4月,張汝京帶著他的團隊創立了中芯國際。
談及此事,張汝京說,以做中國人為榮。我們就是中國人,如果還不夠好,我們努力讓中國變得更好。所以我很愿意回來。
二、官司纏身的張汝京
三年后,中芯國際就成為世界前三大半導體廠之一。2003年,發展迅速的中芯國際在美國和香港上市。
中芯國際的崛起之路并不順利,首當其沖的就是臺積電。
張忠謀當然知道張汝京的威力,否則不會在世大半導體成立三年半就出血本去收購。所以隔著海,張忠謀就把火力發射過來了,辦法是:起訴。
在中芯國際忙著香港上市的時候,臺積電在美國加州起訴中芯國際,就商業機密等問題要求賠償10億美金。后來,雙方達成庭外和解,又過了不久,臺積電再次起訴。最終,2009年9月臺積電勝訴。中芯國際付出了2億美元賠償金、10%的公司股權的代價,以及,張汝京離職且終身不得從事半導體行業。
老謀深算的張忠謀,把張汝京逼到了絕境。
不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財富,不是金錢,不是豪宅,而是年齡。
2018年,87歲的張忠謀在臺積電股東大會上宣布退休,廉頗老矣,此時的張汝京"才"70歲。
離開中芯國際后,隱忍十年的張汝京在青島創立了芯恩半導體,從事訴訟官司許可的光伏半導體行業。
隨著芯片產業科技的高速發展,光伏半導體也是半導體,別拿豆包不當干糧。
因為經歷坎坷,張汝京非常低調,關于芯恩半導體的消息很少見。
我查閱了許多資料,大致得知:
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于2018年4月在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經濟開發區注冊成立,項目總投資150億人民幣。
公司將新建8英寸和12英寸集成電路工廠,以及光掩模板工廠。一期占地面積約373畝,配套有生活園區和雙語國際學校。
三、梁孟松的中芯國際
張忠謀老了,臺積電也老了。
在和三星的廝殺過程中,臺積電有勝有負,以勝居多。
三星也從未認輸,甚至一度挖走了梁孟松。當時梁孟松主導的三星直接繞過20nm技術,從28nm直接升級到14nm技術,幾乎吊打臺積電。
梁孟松的職場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他個人對自己的職場規劃非常樂觀,但張忠謀并沒能讓他成為想要的部門負責人職位,反而是空降了一個,2009年,梁孟松出走三星。
三星給梁孟松的待遇是三年拿臺積電十年的薪酬(約7000萬人民幣),并用專機從臺灣接送到首爾上下班。
PS,中芯國際給予梁孟松什么待遇呢?
5月26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聯合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梁孟松,被授予659117份購股權。拿出計算器算了下,按照當時的股價,大致相當于1100萬港幣。
和對付中芯國際一樣,臺積電掄起了專利官司的大棒,法院判定梁孟松2015年底之前不得為三星工作。
2016年,梁孟松已經悄然進入中芯國際。
所以,當中芯國際宣布量產14nm技術的時候,星空君內心毫無波瀾,這是梁孟松差不多十年前做過的制程。
星空君所期待的,是梁孟松故技重施,直接跳過7nm直奔5nm甚至3nm。
唯一能擋住梁孟松的步伐的,是光刻機。
眾所周知,如果沒有ASML的頂級EUV光刻機,7nm及以下制程無從談起。
中芯國際在科創板的招股書顯示,12 英寸芯片 SN1 項目的募集資金投資額為 800,000.00 萬元,用于滿足建設 1 條月產能 3.5 萬片的 12 英寸生產線項目的部分資金需求,生產技術水平提升至 14 納米及以下。
也就是說,中芯國際對于自己生產14nm信心十足,并且對更先進制程還有所暢想。
根據公司之前的公告,中芯國際可以利用現有的設備,實現7nm的技術。
還有個好消息,上海微電子實現了28nm光刻機的技術突破,基本實現了除手機芯片以外的全部芯片的國產化技術儲備。
四、又不是不能用
表哥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14nm甚至28nm的技術,在極限情況下,又不是不能用。
注意,此處說的是極限情況。
關于極限情況,有兩點說明。
第一,表哥并不認為極限情況會真的到來。
從這屆美帝的表現來看,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強大,反而是教員早就有預言: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
現在紙老虎逐漸顯現出原形了。
限制華為也好,把諸多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也好,都在彰顯四個大字:色厲內荏。
表哥認為這不過是用來談判的砝碼,你要真想掐死華為,還會給它那么多機會嘛?許可證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導致2019年華為營收和凈利潤再創新高。
至少到目前,我們還沒看到有什么決定性的后續手段。
第二,即便是極限情況到來,先倒下的可能是蘋果、英特爾、高通… …
我們經常談制度優越性,什么是制度優越性?
地攤經濟來了,一聲令下,騰訊、阿里、美團、京東紛紛發放優惠券,拉動經濟。
如果美國對中國全面禁止出口芯片,英特爾怎么辦?高通怎么辦?蘋果、IBM怎么辦?
據商務部數據,2018年,美國企業在中國的銷售額高達7000億美元,這個市場不要了?
華爾街的資本家們同意不?股民同意不?選民同意不?
要不,再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如今的龍芯,大致相當于10年前Intel的水平;現在的景嘉微,大致相當于8年前英偉達的水平;現在的統一操作系統,已經可以運行WPS、QQ、微信… …
至少在辦公和學習場景,沒有任何障礙。
所謂的極限情況,就是這種情況。
五、中芯國際的野心
能吸引梁孟松加盟的中芯國際,肯定不僅僅滿足于14nm甚至7nm技術。
畢竟,梁孟松這種神級選手,能在舊的設備上做出什么新的突破,都很難講。
招股書顯示,公司有兩條生產線實現了14nm及以下技術,這個"及以下"的表述方式非常具有想象力。
梁孟松發布了N+1技術和N+2技術,中芯國際的N+1工藝和現有的14nm工藝相比,性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邏輯面積縮小了63%,SoC面積減少了55%。N+1代工藝在功耗及穩定性上跟7nm工藝非常相似,性能稍微不足,主要面向低功耗設備,但成本低。
N+2則是性能較高,但成本也較高。
總體來說,即便是沒有EUV光刻機,中芯國際也可以基本實現相當于7nm的技術。
又不是不能用。
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設立專門的半導體基金,撬動數千億資金,源源不斷的投入半導體行業。
眾所周知,日本的高科技行業曾經遭受滅頂之災,現在的國際形勢,讓很多人擔心中國剛剛起步的先進制造行業會不會重蹈覆轍。
星空君可以負責任的說,不會。
和當年的日本半導體企業相比,和臺積電相比,和三星相比,中國最大的優勢是14億內需,這里有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
也就是說,即便是關起門來搞我們自己的,市場空間也完全沒有問題,這是和歷史的先例最大的區別。
說起市場需求,不得不佩服郭臺銘的精明。早在毛衣戰之前,郭臺銘就發表過一個演講,其中提到:全世界開車都有兩套系統,一個左邊開的,一個右邊開的,其他的規則,也會逐漸出現兩套系統,這看來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中國的市場夠大,科技實力也越來越強,那站在我們臺灣的角度,我們可以做大陸的,也可以做美國的,我們半導體公司,沒有道理把華為推掉,所以我說,臺灣的機會是左右逢源。
至于臺灣最終能不能左右逢源,另當別論。但他說的這句"一個世界,兩套系統"非常經典,這說明了未來世界的實質。
對此,郭臺銘還舉了個例子,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做兩套準備,就是為了應對以后世界上出現的兩套規則,一套大陸規則,一套美國規則,日本在做,韓國在做,德國做的更早,德國汽車工廠,在規格問題上BMW在美國設廠,在中國也設廠,這兩地方的規格就不一樣,BMW的車廠規格將來就會出現兩套標準,據我所知BMW的設計研發團隊已經在拆分了,一個專攻美國市場,一個專攻中國大陸。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接受采訪的時候稱,歐洲人應該承認中國的領先地位。
對于半導體的未來,郭臺銘認為:只有傾全國之力,將一個產業做到全世界都無可替代的時候,你才能活得下來。
所以,能夠打贏這場戰爭的,不是單槍匹馬的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而是國力。
豁然開朗。(作者:路過銀河 詩與星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系的,請于上述內容發布后的30天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