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行業已成為一次性塑料污染的“重災區”。隨著外賣用戶和訂單的逐年增加,外賣產生的塑料垃圾與日俱增。這些廢棄的外賣塑料包裝不僅污染環境,而且也給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增加了負擔。
2018年,李軍棉創立“來個碗”,專注于餐飲用具可循環使用模式綜合服務;2021年,王妍萌生出餐具循環使用的念頭,嘗試摸索出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
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加入并開始探索“可重復使用”的商業模式,試圖為解決一次性餐具污染難題,找到新的突破口。
外賣塑料垃圾催生新商機
從成立“來個碗”(全稱“廣東來個碗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來,在推行“可重復使用”這個商業模式的道路上,創始人李軍棉已經奔忙了6年。
重復使用指物品在不改變原有性能、狀態的情況下(通常不經過回收再生或重大維修),能夠被反復多次使用達到一定次數的模式。
她的創業經歷與外賣產業在國內的興起緊密相連。智研咨詢在2022年發布的報告《2022-2028年中國外賣行業市場發展規模及市場前景趨勢報告》中統計,2021年全國外賣訂單量突破200億。而據中國石化發布的《外賣業包裝塑料環境影響及回收循環研究報告(2021)》預測,到2025年外賣訂單量將達到339億單/年。
早在2017年,李軍棉透過寫字樓垃圾桶里爆滿的外賣盒看到了商機。“外賣盒多到垃圾桶都裝不下,我就感覺‘可重復使用’的市場應該很大。”
李軍棉在市場調研過程中發現了一件趣事:“重慶有一個組織起訴某外賣平臺制造了很多外賣垃圾,結果打官司外賣平臺贏了,這個組織輸了,外賣平臺說自己只是搬運工,并不能決定商家用哪種包裝。這說明‘可重復使用’這個市場還是空白的、沒多少人關注。”
本著減少外賣垃圾污染、不制造新垃圾的初心,李軍棉選擇了一條創新的創業道路:以知識產權為著力點。“我覺得如果要做這個項目,一定是從知識產權的角度開始。2017年,國家出臺了專利法,鼓勵技術,鼓勵創新的商業模式,也可以申請發明專利。”
至此,李軍棉開始了知識產權的布局。從用戶端、市場接受端、回收、再處理,甚至循環用品,她全都做了新的設計和布局。“以餐具為例,連一個杯子的包裝、蓋子我們都做到了原創。這個成本雖然非常高,但由于這個項目在市場上來講是全新的,我和團隊希望能把每一個環節都配置好。”
2018年,李軍棉在博鰲論壇結識了海南軟件園的朋友。考慮到海南作為海洋省份,更注重環保,海南軟件園也是國家和當地政府重點推廣的產業園,她希望將“來個碗”總部設在海南。
2018年5月, “來個碗”在海南注冊成立。目前,“來個碗”申請了 44 項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15項軟件著作權、1 項PCT(合作條約專利),同時正在申請進入美國、歐盟區域。“來個碗”部分專利項目已投入運營。
和李軍棉一樣,王妍關注并進入這個行業也和外賣有關系。
2021 年初,受疫情影響,連續點外賣的王妍,發現家里的一次性筷子越來越多。“光筷子都這么一大包,一次性餐盒該有多少。”
聯想到小時候家里不想做飯就去小飯店炒兩個菜連碗一起帶回家,吃完后再把餐具送回飯店的經歷,王妍有了讓外賣餐具循環使用起來的念頭。
于是她開始了資料收集和市場調研。“一次性餐具被推廣的市場條件主要是方便、便宜。如果想找到一次性餐具的替代品,必須在滿足方便便宜的前提下更優,才有被市場接受的可能。”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她開啟了餐具循環商業模式的市場可行性實踐調研:為公司送團餐使用不銹鋼餐具代替一次性餐具,顧客選用一次性餐具或循環餐具,為循環餐具的清洗拍攝視頻、直播等,但都以失敗告終。“這些思路都不能解決一次性餐具的問題,而且循環餐具的清洗信任度也是個大問題。”
2022年,王妍決定聚焦餐消行業,重新設計商業模式。“我發現餐消行業還是個小眾行業,不被大家關注,設備自動化程度有提升空間,網絡化管理程度很低,有很強的餐具管理物聯網需求,但是目前全國沒有人在做這個領域。”
她購買了一款布草管理系統及對應的軟硬件產品,并采用RFID技術對餐具進行流程管理,這個新模式主要服務B端。“現在的應用場景是非外賣的堂食場景,會讓他們把餐具放到固定的回收點,我們進行回收、清洗、消殺。”
目前,王妍的企業已經進入落地前的準備。“這件事情沒有前車之鑒,只能一點一點去摸索。如果要建一個滿足我設想、需求的基地,牽扯到的環節非常多,從選址到環評、安監、食藥、消防,不僅在技術上需要攻克,市場也需要一個一個環節去打通。”
困難重重
“一個歐洲人喝完一瓶水后,因為瓶子的押金超過水本身的價值,便用繩子牽著瓶子回德國,在歐洲各地‘遛’瓶子。”2024年,李軍棉在“擺脫塑縛”的一次圓桌論壇中分享了一個國外關于可重復使用模式的故事。
餐具循環在國外一些國家已經較為成熟,但在國內仍然難點重重,項目落地是難關之一。
“來個碗”在海南成立后,就在海南軟件園做了小規模測試。“其實推行效果非常不錯,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供應鏈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
在海南待了三年以后,李軍棉帶著“來個碗”遷回了廣東。回到廣州,“來個碗”開始和南方醫科大的職工飯堂合作進行小規模測試。“效果也非常好,他們的配合度和積極性都很高,這驗證了我們這個項目是可行的。”李軍棉表示,廣東的供應鏈也非常給力。
接下來,“來個碗”開始嘗試和高校合作,但截至目前,都沒能落地成功。李軍棉解釋,在海南軟件園和南方醫科大推行測試時,有政策這個推手,強制大家重復使用。而別的高校的試點沒能落地成型,一方面與疫情有關,當時學校對衛生要求格外嚴格;另一方面,校園后勤的配合積極性不高,擔心風險。
王妍也經歷了多次失敗。2021年,當她剛開始設想“可重復使用”的商業模式時,就在外賣餐盒這方面進行了落地實踐。當年的6月-12月,她賣盒飯,找客戶供餐,并提供不銹鋼餐具。為了得到消費者對餐具的信任,她買了好幾款洗碗機、消毒柜、塑封機等,還安排人拍洗碗過程發給客戶看,但是她發現餐具衛生的信任度很難建立。
為此,她還曾借鑒倫敦的循環杯每次綁定餐具的模式,設計軟件管理餐具,控制餐具丟失風險,但發現操作起來太麻煩,大眾接受度很低。她又構思了客戶選用一次性餐具還是循環餐具的外送模式,并增加了循環餐具清洗過程直播功能和環保打賞功能,但這個模式市場接受度仍舊很低。
落地難的同時,兩位創始人還面臨著日益增加的成本壓力。李軍棉稱,她已經往“來個碗”這個項目上面投了幾千萬。因為要做所有環節的配套,他們甚至連杯子都是重新原創設計的。“我們一個杯子的研發費用是38萬。如果要滿足重復使用,我們覺得杯蓋必須方便清洗,如果有死角就會發霉,所以我們必須自己原創。”
她表示,“可重復使用”的整個流程中,除了杯子,還包括溯源芯片的研發、智能回收設備等環節,這里面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他們原創,所以花費如此之高。“對我們來講,大規模的推廣是需要融資的,但前幾年疫情改變了資本的市場標準,也增加了大家對食品安全衛生的擔憂,導致我們現在不但在資金方面壓力大,落地也難。”
王妍也不例外。在她最初設想的外賣餐具循環使用模式里,由于只有團餐這一個場景可以實現集中配送、集中回收,導致這個項目的體量非常小,進而抬高了項目運作的成本。
“從商業邏輯上來說,我的這一版商業模式是可行的,但目前因為沒有建立起回收體系,導致回收成本太高。”她表示,如今暫時不會考慮外賣餐具的可重復使用模式,除非批量化的場景建立起來,回收體系建立起來。
此外,在“來個碗”的“可重復使用”商業模式中,還涉及一個重要的環節,即押金池。李軍棉表示,和共享充電寶不同,共享充電寶就設在路邊,用一下就歸還押金,而“可重復使用”模式里的回收押金池非常龐大。
她曾以德國為參照。德國共有8000萬人口,每年的動態押金池金額高達三至四百億歐元,即德國動態押金是375—500歐元/人/年,預測中國每年有1.9—2 .5萬億人民幣的動態押金池。
“如此龐大規模的押金池,必須從國家金融的角度考慮它的合規性、合法性。”李軍棉指出,“來個碗”如何取得合法性,是否要找國有企業合作,這些都是問題,另外涉及金融,離不開監管,那么監管的歸屬也是一個問題,“理不清歸屬于環保、可回收資源、發改委或者其他哪個部門。”
王妍的煩惱則更多來自大家對循環餐具衛生的擔憂。她曾做過市場調查,發現即使是大學生,填表的時候75%都支持,但是到了真正實踐的時候,行動力都比較低。
她分析,這一方面來自對消殺安全的擔憂,大家普遍不信任第三方提供的餐具,因為這個行業規范程度不高,導致大家對套裝碗的認識有一些偏差,從而不信任整個行業。另一方面,大家意識不到微塑料對健康的影響。
賭一個未來
“熬著,持續研發,只能這樣子。”
在李軍棉看來,“來個碗”雖然還沒有落地成型,但作為一個長期主義項目,她只能熬著賭那萬分之一。“時機一旦到來,政策強推行的時候,我們這個項目能很快落地。”
她也曾想過放棄,賣掉這個項目。“很多惦記我們這個項目的人,都想‘空手套白狼’,拿著項目去圈錢,而不是真正沖著落地去的,我覺得這脫離了我的初心,所以我寧愿自己熬著。”
李軍棉相信,既然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加上有各種科技專利的加持,未來一定有機會做起來。
她指出,商家和環保人士不一樣,商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環保不能要求商家把利益往后排,但政策可以。“作為一個綜合服務平臺,我們認為政策推動是十分重要的。我們隨時為政策落地做好準備。”
李軍棉認為需要通過宣傳讓消費者真正認識微塑料的危害,這對國內推行“可重復使用”也大有益處。“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一次性餐具是哪來的,是用什么原料做的,這就需要在認知上去做糾正。”
王妍與李軍棉不謀而合。她認為,“在宣傳層面上,得告訴大家微塑料的成分對健康的影響,微塑料的產生途徑。這不僅僅是環保問題,還涉及個人健康風險,我發現很多人根本都不了解微塑料,以至于不覺得微塑料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王妍希望,政府能對一次性餐具進行管制,規定一次性餐盒的質量標準,“有商家用循環餐具,成本一元,而別人用塑料的成本才一毛錢,這就會形成惡性競爭。”
“可重復使用”之路道阻且長,但“減塑”卻是不變的趨勢。2020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公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規定,到2025年,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進一步促進環保升級。2021年9月,《“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出臺,全鏈條治理塑料污染。
環保機構“擺脫塑縛”外賣減塑項目經理韓文慧表示:“這些創業者和我們一樣,都相信重復使用對于外賣減塑、甚至整個餐飲行業減塑是至關重要的,它能夠改變一次性包裝從生產到焚燒/填埋的線性消費模式,通過重復使用避免包裝廢棄物的產生,同時產生更正面的環境效益。國外及中國的港臺地區已經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我們也期待更多像李軍棉和王妍這樣的創業者能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