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當時美國最大的科技公司微軟市值7800億美元,蘋果、亞馬遜、“字母表”和元宇宙(臉書)等多個競爭對手緊隨其后,這些公司總市值為3.4萬億美元。如今,僅蘋果一家公司的市值就高于這個水平。
自2019年初以來,這些科技巨頭的總市值增長了兩倍多,已達11.8萬億美元。再加上英偉達——因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關鍵作用,它已成為唯一市值以萬億美元計算的美國芯片公司——這些公司的市值是接下來25家美國公司市值總和的1.5倍多。這25家公司包括大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大型制藥公司(禮來和強生)、大型金融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和摩根大通)以及大型零售公司(沃爾瑪)。換句話說,日益壯大的科技巨頭把其他公司甩得越來越遠。
人們很容易將此視為一種反常現象。已故奧地利裔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造性破壞”的概念,即顛覆性創新的浪潮無情地推翻舊秩序,創造新秩序。當然,就像其工業前輩一樣,這些幾十年前在宿舍、車庫和簡陋辦公室里成立的科技公司應該也很容易受到新一輪創新浪潮的影響。
但熊彼特最初提出的創造性破壞要比這復雜得多。誠然,他尊敬創業者。他認為這些人是用新的產品和辦事方式推動經濟發展的商業英雄。但到了晚年,在目睹美國大公司幾十年的統治地位后,他轉變了立場。他認為,大公司(甚至是壟斷企業)才是創新的主要驅動力。它們有錢投資新技術,吸引最優秀的人才。這一觀點可能會讓一些認為商業是初創企業與傳統巨頭之爭的人失望,但它其實有先見之明:它能解釋為什么當今的科技巨頭能在初創公司掀起波瀾之前就將其戰勝,甚至收購。
大量數據證明了熊彼特假說的正確性。自2019年以來,五大科技巨頭和英偉達的資本支出翻了一番,去年達到1690億美元,而接下來25家公司的資本支出加起來也只有1350億美元,增幅僅為35%。在人才方面,同一時期,這六大公司增加了100萬個工作崗位,員工人數翻了一番。誰也無法指責它們不思進取:它們投資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投入大量資金構建大型語言模型。元宇宙平臺公司還推出幾乎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開源產品。今年,它們還在人工智能方面加倍投入。
你可能會說,創業公司更有動力提出革命性的新想法,風險資本家更青睞創業者,大型科技公司把大部分支出都浪費在給自己的地盤筑造圍墻上。這些都是對的。但不要對小公司有過于浪漫化的想象,它們有時非常不切實際。此外,推進技術前沿很困難。創造出像蘋果手機這樣的產品需要幾十年的不斷創新。亞馬遜不僅開創了在線購物,也是云計算的先驅。這種啟發性思維才是真正的能力之源。
無疑,科技巨頭的圍墻總有一天會被打破——要么是被強硬的政府,要么是被新形式的競爭。本月,在美國聯邦法院裁定谷歌非法壟斷后,司法部可能會對谷歌進行拆分,這表明反托拉斯機構已經出來尋找獵物了。
熊彼特在其1942年的著作《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寫道,新產品、制造和貨物運輸的新方法及商業組織的新形式,促使資本主義引擎持續運轉。最終,這些科技巨頭將自行或在外力作用下崩裂。美國一些曾經強盛的工業巨頭便遭遇了這樣的命運。由于過度擴張和管理不善,通用電氣公司今年被拆分。2017年合并的兩家化學公司陶氏化學和杜邦已被拆解得面目全非。波音連民用航空業務都管理不好,更不用說航天和國防業務了。
與此同時,新的企業巨頭正在崛起,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人工智能加速器芯片和軟件制造商英偉達。這證明,即使是成立多年的企業也可能具有顛覆性。2019年初,該公司市值還不到1000億美元,如今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
本文由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8月22日發表,原題為《為什么美國的科技巨頭越來越大、越來越強?》。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