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數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數字金融重要性日益凸顯。
數字金融作為“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促進金融資源高效配置、推動金融服務便捷普惠以及保障金融安全的核心價值。這三重價值不僅重塑了金融服務的形態,豐富了金融服務的內涵,還促進了現代經濟體系的轉型升級,推動了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全新變革。
作為中國金融業的主力軍,建設銀行心懷“國之大者”,積極落實國家戰略,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力寫好數字金融大文章,以數字金融對實體經濟和社會民生深度賦能,有力地支持數字中國和金融強國建設。
釋放數字要素生產力
促進金融資源高效配置
目前,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突破300萬億元大關,這一里程碑式的數據不僅凸顯了我國金融系統長期不懈支持實體經濟增長的成果,也提出了如何高效配置巨額資金,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課題。
資金配置更高效、成本更低
有專家指出,在信貸結構優化升級的情況下,盤活超過300萬億元的M2余額,既要注重增量資金的有效引導,也要強化存量資金的活化利用,將資金重點引向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等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數字金融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加速器的作用,通過挖掘海量數據的信用價值,推動資金流向真正需要且能高效利用的領域,從而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決策效率低等問題限制了金融資源的有效分配。而數字金融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能夠深度挖掘和精準匹配市場主體需求,實現資金供需雙方的快速對接,使得資源配置過程更為高效、低成本。
以科創企業為例。科創企業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融資難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一般而言,科創企業科技含量、企業發展模式都與傳統企業有所不同,普遍具有輕資產、少抵押、高成長、高風險的特點。以銀行傳統信貸審批思維來看,科創企業較難獲得相匹配的融資支持。針對這一行業“老大難”,建設銀行找到了“破題”辦法。該行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加強與數字技術的融合應用,充分釋放數據要素生產力,實現數據分析應用與科創企業信貸業務需要的緊密耦合,提高金融觸達、服務效率。
珠海某模具公司創始人虞先生就是一位受益者。“終于能夠把科技企業的無形資產盤活,這真是科技企業的福音。”虞先生在無意中看到建設銀行推出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消息后興奮地表示。建設銀行珠海市分行通過科創評價體系分析后,向該企業發放了230萬元“善科貸”,幫助企業解了燃眉之急。虞先生感慨:“這是一場及時雨,我認為這是銀行業的‘標桿’產品。對于我們民營企業來講,真是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建行廣東分行精準服務專精特新企業
由此可見,以建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以數字化為抓手不斷優化金融供給,將金融“活水”引入最有生產力和創新潛力的領域,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引擎。
“毛細血管”更暢通、更潤滑
中小企業被稱作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在國家經濟體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當前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一系列挑戰,其中融資難問題尤為突出。針對此,建設銀行充分發揮“數據+技術”優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挖掘數據要素價值,精準企業“畫像”,拓展數據應用場景,研發數據評價模型,創新數字普惠產品,讓金融活水潤澤更多小微企業,確保“毛細血管”健康暢通。
“200萬元貸款獲批,就用了5分鐘,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在申請“云稅貸”產品獲批后,雅安市某電子產品銷售企業相關負責人說,幾分鐘就能得到貸款,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如果通過傳統銀行線下渠道融資,僅準備紙質申請材料,就要兩到三周時間,更不用說申請之后的漫長等待。
“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普惠金融提供了轉型的可能和內生動力,通過大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和云計算,賦能普惠金融,產生了業務模式和流程的裂變效應。”建設銀行雅安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普惠金融模式正以高效便捷的服務方式,通過科技手段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金融服務真正惠及更多中小微企業。
推動金融服務便捷普惠
更好服務百姓民生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區塊鏈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數字金融領域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在廣度上極大地拓寬了金融服務的邊界,將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觸及的角落納入懷抱,而且還深度挖掘客戶需求,實現了金融服務從“一刀切”到“千人千面”的個性化轉變。
延伸金融服務的廣度
“民所憂,我必念;民所盼,我必行。”這句話生動詮釋了銀行在發展數字金融時所應秉持的服務宗旨和社會責任。如何智慧而高效地將前沿金融科技成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這些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人,是數字金融的初心所在。
但在缺乏數字工具的時期,銀行的服務主要依賴于物理網點布局,這直接導致了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偏遠地區或農村由于地理障礙和人口稀疏,往往難以享受到充足的銀行服務,造成了金融資源獲取的困難。通過發展數字金融,這些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建設銀行借科技之手,著力打造“裕農通”特色品牌,為農民提供集金融服務、智慧村務、便民事務、電子商務于一體的綜合化服務,助力鄉村金融資源有效觸達和公平覆蓋,讓億萬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便利金融和非金融服務,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村民體驗“裕農通+智慧社保”服務
“種了幾十年玉米,從來沒有想到現在會和建設銀行有這么緊密的聯系。”河北秦皇島種糧大戶李守華感慨地說道。建設銀行“裕農通”平臺不僅可以購買化肥、農機具,還可幫助農產品銷路不暢的農戶搭建銷售通道。“我的玉米種植收獲和營銷,建設銀行‘一條龍’服務全包!”
這只是數字金融拓寬服務半徑的一個縮影。當今時代,數字金融的發展成果如同溫暖的陽光,普照并惠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這不僅是對技術不斷飛躍與革新的美好憧憬,更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福祉的深切關懷與承諾。
提升金融服務的溫度
以人民為中心是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價值取向。如何更好地服務人民,評價標準除了服務的廣度,還有溫度。
作為國有大行,建設銀行將數字化作為底層經營邏輯,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歸依,積極推動服務模式數字化轉型,真正實現“以用戶為中心”,讓數字金融發展成果賦能人民群眾美好生活。
“數字”不是冰冷的。面對卡在“數字鴻溝”里的老年人,建設銀行積極引領金融科技融入適老化服務,該行手機銀行關懷模式下,App里的文字普遍更大了。老年人可使用手機銀行2023的“同屏協助”功能向親友發起求助,操作界面同步發至協助方屏幕,方便晚輩更直觀指導長輩使用。建設銀行遠程智能銀行中心對年長客戶進行全面升級,優化后的95533客戶服務熱線,能通過智能系統識別老年客戶,為老年客戶提供“一語直達”“一鍵直達”人工服務快捷入口。
“可太好了!以前每個月我都去網點排隊,打電話也是機器人接,年紀大了搞不懂。這樣可就方便多了!”身在老家的羅大爺,通過遠程智能銀行辦理完信用卡還款后激動地贊許道。
在數字金融的加持下,金融服務不再是冷冰冰的交易過程,而是轉變為了一種充滿人性化的互動體驗,客戶能夠感受到為其獨特需求量身定制的溫暖與貼心。這種變化,無疑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最好詮釋,預示著一個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數字金融時代的到來。
助推社會治理的效度
作為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政府建設近年來取得顯著成效。這背后,銀行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為國有大行,建設銀行始終以“優政、惠民、興企”為目標,以智慧政務賦能政府數字化改革,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該行與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簽約合作關系,各類政務服務平臺注冊用戶達2.7億;全行1.4萬余個網點提供政務服務事項9000余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實現全覆蓋,“百姓身邊的政務大廳”極大地便利了人民群眾。
河北軍鼎智慧園區未來藍圖
“在電腦上填好企業的相關信息,不到半天時間就申請到了營業執照。一次就辦好,不用來回跑。給政府的服務點個大大的贊!”近日,趙先生足不出戶在河北政務服務網“一件事一次辦”專區,完成了新企業的注冊。為簡化個體工商戶注冊流程,減少開辦時間,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助力河北省政務辦和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打造了“一件事一次辦專區”和“個體工商戶全程電子化專區”,將企業設立登記、公章刻制、預約銀行開戶等關鍵環節一次性地搬到“網上”辦理,實現企業開辦關聯事項在網上“一次辦理、一日辦結”。
“一件事一次辦”,是我國銀行業通過數字化全面賦能提升社會治理效率的生動實踐。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的理念,深刻體現了數字時代政務服務與社會管理的轉型方向。
助力防范金融風險
保障金融更加安全
在金融領域,防范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全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金融機構不斷創新風險防控手段,對金融風險進行全鏈條、多維度管理,為國家金融安全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也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織密風險防控網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特別強調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彰顯了國家對于維護金融穩定與安全的堅定決心。借助數字化轉型的力量,銀行利用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正逐步建立智能化、精細化的風險防控體系。
從建設銀行實踐來看,該行探索運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加快推進風險平臺建設,不斷提高風控的有效性;通過創新風險管理機制,完善統一風險視圖,構建全流程、數字化的全面風險監控預警平臺,打造全方位、全覆蓋、全流程的全面主動智能風險管控體系。
此外,建設銀行還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客戶進行精準畫像,推動信貸風險管理智能化,有效降低了建設銀行信貸不良率。近年來,該行不良率持續下降,截至2024年3月末,建設銀行不良率降至1.36%。
針對普惠金融、鄉村金融等重點領域,建設銀行部署業務合規模型,有效提升合規直控能力。強化黑名單聯防聯控,及時采取風險防范控制措施。在涉農領域,建設銀行建立一套涉農金融數字化風控體系。應用數字化工具,提升“裕農通”服務點遠程識險 、控險 、處險能力,推進服務點線下網格化、線上智能化風控體系建設。優化貸后管理系統和數字化風控平臺,部署監測模型并持續增強監測模型有效性,上線貸后檢查及到逾期管理工具,提升風險管控能力。
根據該行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截至2023年末,建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3.04萬億元。普惠金融貸款客戶317萬戶,涉農貸款余額3.82萬億元,信貸資產質量穩定可控。以上成績的背后,都離不開數字金融的支撐。
筑牢數據安全防線
近年來,國家對數據安全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繼頒布。金融監管機構也發布了一系列金融行業數據安全相關政策文件,如《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金融數據安全 數據安全分級指南》《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等,為金融機構數據安全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建設銀行深入理解和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對于個人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的關切與需求。該行充分認識到,在推進金融科技應用和服務創新的同時,將數據安全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實現安全合規和提升用戶體驗兩方面的“魚和熊掌兼得”。
具體來看,該行不僅建成“兩地三中心”的金融級、高標準數據中心,能夠最大限度保護客戶數據安全。同時,建設銀行針對不同種類業務連續性要求進行了分層設計,確保實現對客戶重要信息保護100%的覆蓋率,渠道業務中心間靈活切換,關鍵數據零丟失、基本服務不間斷,確保全行業務運營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在隱私與數據安全保護舉措上,建設銀行切實做到防微杜漸,在個人客戶信息收集過程中嚴格遵守最小必要原則,通過自動采集方式收集客戶信息時,采集頻率是實現產品或服務的業務功能所必需的最低頻率。存儲個人客戶信息的時間期限為實現個人客戶授權使用的目的所必需的最短時間。為鑄牢數據安全堡壘,建設銀行還實施訪問控制、加密/脫敏技術,增強數據保護能力。
“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建設數字中國,已經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正如建設銀行董事長張金良所說,作為金融從業者,深刻認識利用數字化理念和手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持續加大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助力國家加快培育發展新優勢,是時代賦予金融業的光榮使命。
從建設銀行發布《數字建行建設規劃》《金融科技戰略規劃》可以看出,建設銀行已經全面擁抱數字金融,并作出了戰略部署。可以樂見,該行也將不斷探索數字金融的創新路徑,搶占數字金融高地,讓金融服務在廣度、深度、溫度、效度上實現新的飛躍,引流金融活水更好地潤澤千行百業、普羅大眾。
展望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應用,數字金融的潛力將進一步被挖潛。銀行業將更好利用數據要素,完善數字金融發展的基礎設施,豐富數字金融場景應用,增加數字金融發展安全性等方面的探索實踐,讓數字金融賦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發展,其在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發揮的三重價值必將更加突出,從而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必將在助力數字中國和金融強國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