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數字教育小鎮基地里,市民與人工智能機器人互動。王旺旺攝(人民視覺)
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智能手機人像攝影體驗、智能系統實現電動汽車100多項座艙功能、大數據模型讓普通人開發程序應用像拍短視頻一樣簡單……近年來,中國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迅速發展,一大批新突破、新技術、新應用在很多應用場景中“拔節生長”。
應用驅動基礎模型發展
近日,法國“科技萬歲”科技創新展在巴黎舉行。期間,中國企業展示了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成為展會一大亮點。
在展會的中國館內,一輛小鵬G9純電SUV外觀設計流暢簡約,智能座艙科技感十足,頗為搶眼。據介紹,小鵬G9國內版已經搭載“AI天璣系統”,將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應用于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通過個性化組合實現100多項座艙功能。小鵬汽車法國市場相關負責人介紹,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度應用,該系統能夠將場景感知范圍擴大至1.8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可精準識別50多個目標物;通過哨兵模式,可做到24小時在線記錄,提前預警潛在風險。人工智能代駕還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在用戶手動駕駛時記憶行駛路徑。僅需一次學習,系統便可生成定制化的駕駛路線,為用戶提供智能輔助駕駛體驗,每個用戶最多可選擇10條路線,每條路線最長100公里。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還延伸到很多領域。在展會上,中國創意軟件公司萬興科技展示了多款視頻、文檔和繪圖創意軟件。其視頻創意軟件推出了人工智能動感字幕功能,可自動分析視頻中的語音內容,通過識別語義、情感色彩和語氣,判斷出語音內容中的重要部分,并通過包括背景變色、字號增大、文字加粗等視覺效果,對字幕進行高亮顯示。在辦公會議等場景下,跨語種交流往往成為障礙。科大訊飛公司推出了一款會議耳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能實現面對面翻譯和同傳聽譯功能,并支持32種語言的實時翻譯,成為人們交流溝通的高效助理。
在數據大模型方面,百度公司推出的文心大模型日均調用量突破2億,用戶已習慣于百度搜索、百度文庫等應用的人工智能功能。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認為,中國企業在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上,采取了應用驅動基礎模型發展的方法。他認為,關注應用并非忽視基礎大模型的發展。恰恰相反,人工智能應用與基礎大模型的發展相輔相成。
不斷賦能千行百業
一雙品牌運動鞋,放置在人工智能自動鑒別儀器下方的拍攝點,儀器自動拍攝多張不同角度和細節的照片,回傳至得物查驗鑒別數據庫進行細節匹配,大約5秒之后,這雙運動鞋的鑒別報告生成,商品真偽立馬現形……在近日舉行的一個人工智能展會上,得物公司研發的一臺人工智能自動鑒別儀器吸引了許多觀眾目光。
“這臺儀器的核心部件是人工智能計算引擎,這個引擎由得物多年積累的查驗鑒別研究和海量實物商品數據訓練而成,能輔助提升查驗鑒別的效率。”得物展臺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得物正品樣本庫,覆蓋13個消費品類、1500多個品牌、10萬多種商品。查驗鑒別數據庫會訓練人工智能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讓人工智能在不斷判斷陌生照片真假的過程中校正和優化,實現模型的自動迭代。以運動鞋為例,儀器能支持鑒別100多個品牌的運動鞋,人工智能鑒別結果與專家人工鑒別結果吻合度頗高。
近年來,類似的人工智能創新成果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超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4500家。目前,中國開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經在智慧礦山、藥物研發、氣象、政務、金融、智能制造、鐵路管理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不斷賦能千行百業。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員焦子元認為,海量的應用場景、超大的市場規模、龐大的人才隊伍,是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先天優勢。依靠這些優勢,中國企業在自動駕駛、智能制造等領域創造了一些技術落地實例,展現了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活躍的市場環境及健康的競爭態勢下,中國企業能夠快速迭代和優化人工智能技術,推動行業整體水平提升。
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
“老板娘,我們下周見!”“好的,下周見!”掛了電話,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家玩具店店主孫麗娟的嘴角笑意難掩。電話另一端,是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一家日用品超市的店主卡洛斯·羅德里格斯。再過幾天,羅德里格斯就要到孫麗娟的店選購新一季產品。
這次跨越大洋的合作契機源于羅德里格斯在義烏小商品市場官方網站上看到的一段視頻。視頻中,孫麗娟講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如數家珍般介紹自家玩具產品,讓羅德里格斯產生了濃厚興趣。
其實,孫麗娟并非真的會講西班牙語,而是借助了人工智能數字人技術。去年10月,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發布全球首個商品貿易領域大語言模型,并上線新升級的人工智能智創服務平臺。在系統里,商戶以數字人形式出現,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錄制的中文視頻轉化為36種語言版本,并根據發音調整口型。據介紹,目前有1萬余家商戶嘗試使用該功能與全球客戶溝通。
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興起,人工智能產品得以更好處理生產生活中的復雜問題,為各行業實現產品和流程革新提供了更加先進的工具和手段。在氣象領域,技術人員預測一個臺風未來10天的路徑,過去需要在3000臺服務器上花費5小時進行仿真,現在基于預訓練的盤古氣象大模型,10秒內就可以獲得更精確的預測結果;在古籍研究領域,字數將近4000萬的一套古籍,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3個多月就完成了識別、點校、上線發布……
今年中國首次將“人工智能+”行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人工智能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作用受到重視。專家認為,下一步中國企業人工智能創新應逐步解決一些難題。例如,加強基礎研究,尤其是在原創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方面;提升芯片等核心技術的國產化程度;強化人工智能倫理和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等。
焦子元建議,應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加快人工智能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參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和標準制定,提升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國際影響力。(本報記者 彭訓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6月08日 第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