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吳曉波頻道CHANNELWU
2024年,隨著AI產業的蓬勃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復蘇勢頭十分明顯。中美幾大芯片巨頭的業績與股價紛紛上漲。
其中,臺積電股價創下歷史新高,62%的市場份額,穩坐全球芯片代工之首;大陸“一哥”中芯國際也強勢破局,首次躍升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僅次于臺積電和三星;最猛的還數英偉達,動輒“一夜漲出一個麥當勞”,市值現已超過了2.8萬億美金。
有外媒預測,到2025年,“AI教父”黃仁勛有望超越馬斯克,成為新的世界首富。屆時,英偉達也將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就在近日,黃仁勛回到家鄉中國臺灣,參加了一系列的芯片產業鏈活動。他說:“這里(臺灣)是電子產業的核心。”
黃仁勛抵達松山機場
圖源:網絡
據臺灣工研院的預估,2024中國臺灣全年的半導體總產值將突破5萬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1.14萬億元),增長15%,創歷史新高。
除了黃仁勛,AMD的CEO蘇姿豐、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聯發科創始人蔡明介和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等多位頂級芯片企業家也誕生于此。他們掌控了五家芯片龍頭企業(總市值約23萬億元人民幣),站在全球科技產業鏈的頂端,影響著科技競爭格局。
去美國
隨著ChatGPT的爆火,微軟、谷歌、Meta等美國科技巨頭紛紛加大了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而他們的技術實現,很大程度上都依賴英偉達生產的GPU芯片。
就如網友形容:“英偉達現在的野心并不是做淘金時代賣鏟子的,而是要做電氣時代的發電廠。”
2023年,黃仁勛在臺灣大學演講時說:“保持奔跑,要么為食物而奔跑,要么不被他人當作食物而跑。”這番話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那句著名的“如果你不坐在餐桌旁,就會出現在菜單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式野心”,或許來自他離奇的經歷。
1963年,黃仁勛在臺灣出生,父親是化學工程師,母親是小學老師。9歲時,因父親工作調動,全家人移居泰國。后因政局動蕩,他又與哥哥被送到美國親戚家。
由于一場誤會,黃仁勛進了一所問題少年學校,周圍充斥不良少年。他的室友渾身刺青,甚至沾毒。為了謀生,他在放學后負責清掃男生宿舍,并時常躲起來獨自看書。在回憶里,他自述“這兩年上了危險的一課”。這段經歷也讓他學會了如何堅強生存。
1983年,大學畢業后的黃仁勛前往硅谷,在AMD半導體公司任芯片設計工程師,接觸前沿技術。1993年,他和好友在一家餐廳里討論如何開發一款能在個人電腦上實現逼真3D圖形的芯片。之后不久,英偉達誕生。
年輕時的黃仁勛
圖源:網絡
然而黃仁勛可能也不會想到,多年以后,與英偉達產生激烈競爭的AMD的領導人,居然是他的表外甥女。
是的,人稱“芯片女王”“全球理工男的女神”的蘇姿豐,她的外公是黃仁勛母親的哥哥。
不過,對于親戚關系,兩人幾乎都采取回避態度,也極少在公開場合同臺。這幾天,蘇姿豐也在臺灣參加行業活動,她放出豪言:“3年內,AMD的芯片能效要提升100倍。”言語中劍指英偉達。
1969年,蘇姿豐出生于臺南,3歲時移民美國,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系,是當年最年輕的中國臺灣籍博士。之后,她加入了當時世界第三大半導體制造商——德州儀器。
新世紀初,她又加入了IBM,并逐步被提拔為研發部門主管和CEO特助。2011年,蘇姿豐加盟了與Intel激烈競爭的AMD,負責全球業務。
她領導了一系列關鍵項目,包括研發家用游戲主機芯片。這些芯片在Sony的PlayStation 4和Microsoft的Xbox One游戲主機中大放異彩,幫助AMD在主機市場重新贏回領導地位,為后續復蘇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4年,蘇姿豐被任命為AMD的首席執行官。鑒于過去十年的成功管理經驗,ADM將持續在高性能計算和AI領域投入創新研發,并與英偉達等對手展開激烈競爭。
蘇姿豐
當然,“表外甥女打表舅”的精彩故事能繼續上演,背后少不了多方的參與。
時間回到1995年的一個下午,在硅谷的一間辦公室里,創業第三年的黃仁勛有些惱火:雖然英偉達第一代產品已經設計好了,但生產問題還沒解決。該怎么辦呢?
回臺灣
就在同事們圍著桌子激烈討論時,電話鈴聲突然響了。隨后,眾人聽到了黃仁勛的大喊:“安靜,是張忠謀!”
由此,臺積電和英偉達建立合作關系,并維持至今。
“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其實并非土生土長的臺灣人。1931年,他生于寧波。抗日戰爭期間,隨家人輾轉大陸多地。1948年,經由香港前往哈佛大學留學。1958年,進入德州儀器,70年代末,任德州儀器三把手,管理公司6萬員工里的一半人。
他之所以回中國臺灣,得益于一場著名的早餐會。1974年2月,以臺灣“經濟部長”為首的7名政要和技術官員,聚在臺北小欣欣豆漿店吃早餐,他們一邊啃著油條喝著豆漿,一邊規劃著未來的發展方向。
想搞半導體,帶頭人非常重要。而張忠謀,就是他們的頭號目標。
可當時的張忠謀已經能在西方圈子里一呼百應,臺灣的開價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1982年,從德州儀器離職后,張忠謀去了通用擔任總裁。作為空降兵,他遭到了老員工的排擠。
2年后,臺灣方面再次發出邀請,看著手里已兌現了的德州儀器股票,此時已財務自由的張忠謀終于應允。
當然,選擇臺灣的原因還有兩個:一是大陸一直被美國技術封鎖,沒有創業土壤;二是彼時美國正在打壓日本的經濟和工業,默許臺灣發展半導體,相當于對日本釜底抽薪。
1987年,臺灣計劃成立一家專注于半導體制造的公司,張忠謀成了董事長的不二人選,他將公司命名為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積電”)。
因為資金有限,張忠謀將發展重心都放在了代工上。這就好比出版行業中的報紙編輯部和印刷廠,你們盡管發揮創意搞設計,印刷的活都交給臺積電。如此明確分工,合理利用資源。
后來的故事大家也就不陌生了:臺積電的芯片代工技術逐漸爐火純青,并帶動了臺灣半導體產業上下游的蓬勃發展。
張忠謀在臺積電的芯片廠奠基儀式
其實在臺積電創立前,剛來臺灣的張忠謀擔任的是工研院院長。工研院,這個被譽為“臺灣半導體行業的黃埔軍校”的部門,走出了很多半導體人才。后來的聯發科董事長,人稱“IC設計教父”“山寨機芯片王”的蔡明介,便是其中之一。
蔡明介畢業于臺大電機系,隨后前往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學攻讀電機碩士。完成學業后,他看到臺灣報紙上的工研院項目計劃,于是在美國報名受訓。原本他還想繼續留美讀博,結果被父親勸說后回臺,先進入了工研院,1983年入職代工廠聯華電子。
1997年,他從聯電拉起團隊創業。從DVD芯片到轉型手機SOC,短短十年間躋身全球IC設計廠商前三。
2000年,蔡明介的聯發科已經是DVD芯片業的絕對霸主,全球有60%的DVD都采用他家生產的芯片。這時蔡明介卻敏銳地察覺到了環境的變化,他說:“DVD已死,手機芯片是一個新市場。”話音剛落,同事們的質疑撲面而來。
當時的手機芯片市場早已成為“老玩家”們的天下。和諾基亞“綁定”的德州儀器,和LG、三星合作的英飛凌,自產自銷的摩托羅拉,各個老謀深算、財大氣粗。該如何破局呢?
來大陸
2004年,蔡明介率領聯發科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他另辟蹊徑,在芯片設計方向全面向“土味”靠攏,三四線用戶要什么,就給什么。
靠著“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依托2004至2009年國內山寨機廠商的興起,聯發科“山寨機芯片之王”的形象深入人心。
聯發科創始人蔡明介
圖源:聯發科技
有媒體計算,在那一波浪潮里,蔡明介爆賺了600億人民幣。在山寨機市場萎縮后,蔡明介又進入了智能手機和家居賽道。現在的聯發科,是全球第四大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在技術創新方面持續推動產品組合多樣化。
和蔡明介一樣,在新世紀初年來大陸創業的,還有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
1948年,張汝京在南京出生,1949年1月隨父母遷居臺灣。1970年臺大畢業后,前往美國留學,獲得了電子工程博士學位。1977年,張汝京入職德州儀器,并嶄露頭角。雖然與同在德州儀器的張忠謀有“同事”關系,但兩人幾乎沒有交集。
有趣的是,如今兩位“半導體教父”,一個長在大陸,后來成了“臺灣半導體教父”,一個長在臺灣省,卻成了“中國半導體教父”。命運的齒輪終究讓二人結緣。
其實張汝京最初的想法就是回大陸,無奈1997年的環境,讓他只能先“落腳”臺灣。他創建了臺灣世大積體電路公司。按照計劃,前兩個廠建在臺灣,第三到第十個廠建在大陸。
就在世大產能達到臺積電30%時,張忠謀給出了高溢價談收購。2000年,在張汝京不同意的情況下,大股東將公司賣給了臺積電。不服氣的張汝京帶著自己一輩子積累的人脈,100多個德州儀器工程師和300多個臺灣世大工程師前往上海,創建了中芯國際。在臺當局的為難下,他憤然放棄了臺灣戶籍。
張汝京
圖源:網絡
僅僅3年時間,中芯國際就在美國和香港同時上市,一躍進入全球半導體廠商前三,創造了堪稱芯片制造史上的“世界紀錄”。
2003年,中芯國際即將在香港掛牌上市,臺積電突然以“中芯國際員工盜取商業機密”為由,在美國加州提起訴訟。由于中芯國際很多工程師都出自臺積電,在做項目時或有意或無意地用到了臺積電的信息。
2005年,雙方在庭外和解。但隨后的幾年,每當中芯在制造工藝上有所突破時,臺積電都會祭出“侵權”殺招。
直到2009年,他們再次要求中芯國際賠錢賠股份,還要求61歲的張汝京離開,并簽署3年的競業協議。為了保護自己親手打造的公司,張汝京忍痛辭職,結束了這場商戰。
不過,在張汝京等人的努力下,中國大陸半導體發展的種子已經埋下,如今正在奮力破土。
2017年,在一個半導體行業峰會上,張汝京獲得了“終身成就獎”,臺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張汝京獲“終身成就獎”
圖源:網絡
談起中國芯片的發展,“教父”低頭思忖,轉而抬眼答道:“道路艱難險阻,我輩仍需努力。”
本篇作者?|?逸興?|?責任編輯?|徐濤
主編?|何夢飛|圖源|VC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系的,請于上述內容發布后的30天內進行。